风险提示: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存在法律风险,继续浏览代表你同意以上所有声明,否则请立即关闭本站!

像执棋者一样思考

懂缠论、会量学、掌握PA、擅长数浪、读过威科夫、供需爱好者、布林带和顾比研究员、资深pythoner、写过EA……
学过1000种技术的人,根本见识不到一种技术更高深处的风景。
这个新专栏是订单流策略的高级内容,来自对ICT(The Inner Circle Trader)的个人解读。

01_cleanup.jpg

盈利的幻觉

散户们看待市场的方式,通常是是市场超买超卖、指标出现量价分歧、或均线发散、趋势线/支撑阻力突破回踩等等。

很多学习聪明钱策略的交易者,在接触过SMC理论后,对市场的看法完全发生了改观,知道该怎样处理订单块和结构,也明白了价格传递,相信只要多加刻苦练习,很快就能开始稳定盈利、迈向财富自由了。

可事情发展并不是这样的,上面的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觉。市场上有90%以上的交易者亏损,聪明钱交易者同样也不例外。在面对亏损时,并不会比零售概念的散户更有优势。

如果没有运气和机遇,聪明钱的学习者很难真正实现盈利。因为只有小学文化的人,根本无法理解世上最聪明的群体在想什么。

就算是坏掉的钟表,一天也能对上两次。

朋友们,聪明钱策略并不能让你变聪明,在学会用大玩家的方式思考前,请承认自己依然是个被人任意玩弄的傻瓜吧。

如果说学缠的人容易沾染狂妄的毛病,那么学SMC的人就容易陷入狂赚的幻觉,只有保持理智的交易者才能远离这种妄想,让自己的技艺更进一步。

何况能够以交易为生,也不过是从月薪变成周薪或日薪,离财富自由还为时尚早,万里长征才刚刚出发,记得保持专注、别浪费体力。

Matrix,迷梦难醒

每当你觉得自己学懂了,请记住那是“你觉得”
你看到的一切,都是别人让你看到的

当某个市场新人,带着满腹好奇和疑问,在浏览器里输入:外汇期货证券交易如何入门

就已经开始踏入市场编织的迷梦,有很多答案会告诉他:”趋势是你的朋友,使用神奇指标、趋势线、支撑阻力、突破……去跟随趋势吧。抓住了趋势一定要死死拿住,别被震荡过早甩下车,心中要有大局观,看到更大的趋势。

等新人的注意力放在趋势上,被市场在脑中刻进预设的程序,这一生可能再也无法醒来。他将不断在趋势中赚到钱,接着又还给市场。在市场营造的幻境中,成为提供资金和能量的电池,继续诱导更多的新人。

市场永远不会告诉你它要做什么,但你看到的一切,都是它展示给你的。你学到的一切,都是它灌输给你的 。虽然市场从不透露这些行为的目的,可我绝不认为是让人战胜它。

02_cleanup.jpg

Wake up, Neo

趋势可以让你赚到钱,但绝不是你的朋友,它只是吸引你的诱饵。

在看到这句话之后,你将面临两个选择:

A. 关掉网页,留在Matrix
B. 看下去,继续留在Matrix
C. 看下去,并且醒过来

市场操纵的本质是什么?

作为市场主体的机构,资金雄厚到足以在金融市场翻手为云、覆手为雨。在散户看来,机构有这么多钱,还不是想买啥就买啥,买豆浆都能喝一碗倒两碗。

可钱太多了,也会面临船大难掉头的尴尬。想买1个亿的杂粮煎饼,也要有人卖得出来不是?

所以机构们最大的困境,是流动性不足。这个问题无法靠左手倒右手,或者左脚蹬右脚来解决。

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机构主要从3大方面着手:

  1. 系统设计
  2. 新闻宣传
  3. 算法诱导

整个人类社会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系统,被设计成普罗大众维持社会的整体运转,由少数精英负责领导管理的模式。

金融市场也同样如此,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对底层散户的心智进行编程:用指标或趋势线判断市场方向,在支撑阻力突破时入场交易,盲目跟随趋势却不知何时反转,多头亏损之后反手开空……所有新人学的都是同样的内容。

如果一个人连想法都不真正属于自己,又如何能意识到自己被操纵了呢。

信息时代查看新闻很容易,专家分析、经济新闻、重要报告都会引起价格波动,想想这种波动对谁更有利?

在外汇中,钱的价值是由谁来决定的?是自由市场吗?只有各国央行才拥有货币价格的绝对控制权,它们可以在任意时间操控汇率变动。所以经济新闻、央行讲话都会引起市价的强烈回应。

目前大部分讲聪明钱的教程,比如订单积累、供需失衡、成本回收、……,大部分都只是供需理论的拓展。可这只是基本市场原理,又从哪里透出聪明劲了呢?

在威科夫三大定律中,除供需原理外,还有个原理叫做因果定律。原本是讲根据筹码预测价格波幅的,被前人拓展之后,演变为市场操纵理论。

正如战争的本质是掠夺资源,市场操纵的本质就是对流动性的争夺

其背后潜藏着针对人性的算计,除了你的思想早已被预先编程外,你在交易图表上所看到的一切信息、以及你可能做出的行为反应,银行算法都已经安排的明明白白。

不要奇怪为什么多单损了之后,反手做空也依然亏损。这里面包含无数金融专家、心理学家和算法专家这类高智商精英共同努力的成果。

散户想从这种庞然巨物兜里抢钱,连把破步枪都没有,手里光拿个小米又能顶啥用?最后还不是得双手举在头顶,在地板上跪求好汉笑纳。

电影《倭寇的踪迹》里有个如影如响的概念,如影是指敌人的影子进入预定位置,就直接爆头攻击;如响是敌人的兵器碰到自己的棍子,听到声音就立即棍头上挑。前者是靠阵势,后者靠直觉反应,都是以弱胜强的兵法技巧。

这也是交易者所需要的东西,在市场中生存靠的不是策略和实力,而是看什么,如何看,如何想以及如何反应。

记得我在一篇回答里,说我用的方式类似贝叶斯定理,需要根据图表展现出来的信息,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看法,以识别机构的意图。其实指的就是如影里的寻影,这个后面会写到。

聪明钱在想什么?

交易者的目的,不是为了和大机构对抗,而是试图换位思考,了解机构想要什么、以及它们如何获得想要的流动性,这是思维逻辑上的转变。

既然流动性对机构而言,是宝贵的战略物资,那你对流动性又了解多少呢?

如果在玩纸牌的时候,你弄不清楚谁是笨蛋,那么你就是那个笨蛋。
交易时如果不了解流动性,那么你的止损就是流动性。

除了知道它是待成交订单,以及如何寻找流动性池,如前高前低、双顶双底之类的。又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过流动性呢?

如果脱离了对操纵行为的研究,依然是以散户思维交易,那还算什么聪明钱概念?

7月份我发过一条知乎想法,提到“结构是入门的钥匙,流动性是步入殿堂的资格”,其实指的就是市场操纵,我在下方的评论中也简要说明了这一点。

那为什么在之前的文章中没写呢?

因为脱离了基础理论策略,流动性就变成了空中楼阁。我的意思不是说它不切实际,而是指更加难以理解(或者说更加没人看)。

聪明钱如何交易

在讲操纵之前,首先得先搞懂机构是怎样下单交易的。

由于成本原因,大资金无法做到直接购买,因为这样会导致价格大幅偏离成本价。

机构确实有钱,但坚守低买高卖原则,只买对的,不买贵的(请参考订单流策略基础)。所以机构想买入,必须先卖出积累卖方流动性,才能匹配买单成交。反之想卖出,要先买入积累买方流动性,才能完成卖单。

此外,机构一般是采用对冲交易,不需要像散户那样设止损(所以发生黑天鹅事件,机构也可能爆仓),它们会在盈利后回收或减轻成本。

银行算法对资金的利用方式近乎于道,仔细观察下图回收利用资金的手段,是不是有种数学上的美感。其实看懂这张图,就可以明白很多供需策略的原理。

03_cleanup.jpg

点开放大

日渐增强的执行算法

银行使用的EA(Execution Algorithms)更新换代了至少三次,目前使用的第三代算法早在2010年就已经投入使用。

初代算法主要用于分割订单,将大订单分成多个子订单并按时执行,痕迹非常明显。供需策略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兴起的,策略里的机构K线,指的就是这种子订单的入场痕迹。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较为少见了,即使看到,也有可能是诱导陷阱。

二代算法给订单大小和执行时间加入了随机变量,入场痕迹小了很多,但依然能被更复杂的模式识别程序预测到。

因此,从第三代算法开始,已经能对市场变化进行实时计算,然后做出动态决策。这也是供需策略和常见技术分析更难盈利的主因。

我们不知道将来算法会进化到什么程度,但可以肯定的是,交易者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。

诱导模式

无欲则刚这个成语包含着至理,只要人不贪不怕,就不会被骗。

可惜贪婪和恐惧是伴随人性的弱点,有弱点就会被针对。算法积累流动性的方式,就是通过各种诱导行为,使交易参与者做出错误的决策。

诱导,即引诱加误导。它通过某种特定模式,来唤醒植入交易者心智里的程序,使交易者做出算法预计中的反应(这算不算反向价格行为?)。

常见的诱导模式,有盘整突破、支撑阻力突破回踩、趋势结构、趋势反转、传统供需形态 等,至于均线这种千人千线的指标,只要进入震荡就好。

散户所用的这些技术形态,都是机构用资金画出来的。散户们的技术理念,也都是机构通过几十年的宣导培养起来的。

有人会问,以正常方式交易会亏钱,那反着做是不是就能赚钱?

这个问题本身的性质,相当于是在问:如果1+2=3,那2+1结果会不会不一样?

04_cleanup.jpg

行为不对,结果不变

心智被编程之后,即使反着来,依然是基于支撑阻力、突破、趋势等固定模式来思考,因为逻辑的锚早已经写死,仅凭内在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。

如果没有那颗赤枣药丸,即使强如救世主Neo,也无法自己从Matrix中醒来。

像机构一样思考

机构利用人性的弱点,对交易者进行诱导操纵,交易者要如何才能以弱胜强?

一百多年前,魏源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,呼吁学习列强先进的技术原理来抵抗强敌。今日的交易者同样也应努力学习原理,而非表面的技术。但信息和资源上的不对称,让散户难以完全掌握机构的方法,仅能借助有限资料作为参考。

《孙子兵法:虚实篇》有言,避实击虚,攻其所必救。机构的方法不好学,我们必须转换思路。不能被机构在图表上画出的图形迷惑,应该反过来寻找机构的弱点

而流动性就是机构的弱点,或者说明面上的难点。有了这条线索,我们就能深入研究它,观察机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它们是如何建立和使用流动性的

那么,要从什么地方着手研究流动性呢?《鬼谷子》里有个见微知类的概念,即通过细微的痕迹,来发现、推导对方的意图。

机构用于诱导大众、建立流动性的细微痕迹,叫做诱因。 威科夫新因果律里的因,指的就是诱因(Inducement)。

当诱因已经建立好,等散户们纷纷踏进陷阱之后,机构开始收割流动性,并利用流动性实现自己意图的行为,就是最后的结果。

研究诱因,要先了解机构建立和利用流动性的手段,以实现我们的三个目的:

  • 避开陷阱
  • 识别诱因,抓住提前/顺势入场机会
  • 识别结果,得到跟随入场机会

05_cleanup.jpg

唔,尼哥,你做出选择了吗?

文章写到这里,已经有4000多字了,篇幅过长于你我都不友好 。后面会在市场操纵这个专栏里,分单章讲解机构的各种诱导模式(也是机构建立流动性的手段)。如有不懂的名词,请查看常见概念缩写

请大家继续多多支持,等有空再开新篇。

文章导读

《市场操纵 : 循环变奏》专栏是订单流策略的进阶内容:

  1. 像执棋者一样思考
  2. 空间定位:流动性的内与外
  3. 纵横道

发表评论